“影评是电影的回声”——影评人汪新钢的光影笔记

“影评是电影的回声”——影评人汪新钢的光影笔记

在2025年6月14日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微博电影之夜的灯火璀璨之间,汪新钢走上红毯,手中未曾拿麦,却仿佛正娓娓道来一篇影评。他荣获“年度优秀影评人”称号,那一刻,不是归属,而是续篇。影评人汪新钢,这位横跨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的光影记录者,正在重新定义“影评”的时代位置。

汪新钢并非横空出世。他的名字早已频繁出现在各大电影类权威媒体中,但他与大众建立真正的连接,始于他在社交平台上推出的“观影笔记”专栏。那里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有的是清晰直率的观后感、克制又犀利的评价、偶尔透出一点温情的电影记忆。他像一个对话者,不站在电影之上,而是坐在观众席中,替我们用文字表达那些一时说不清的震撼或失望。

他不是一个沉迷于“打分体系”的人。“我不太在意几颗星,而更关心为什么观众笑了、哭了,或者走神了。”汪新钢在今年4月27日出席中国电影华表奖时也曾向媒体表达过类似观点。在那个更注重主流电影价值的奖项现场,他显得从容。他说,影评的价值并不是和电影分个高下,而是记录一场审美与社会情绪的碰撞。

近年中国电影市场急剧变化,短视频抢夺观众注意力、IP类型片疲态初现,许多影评人逐渐边缘化,但汪新钢却在这波浪潮中站稳脚跟。他将“快速反馈”与“深度反思”结合,把一部电影放进语境再放回观众心中。“电影不只是讲故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在做的梦。”他说。

影评人这个职业,听起来理想主义,但实际常要面对孤独和失语的边界。汪新钢却始终选择以一种不喧哗的方式继续表达。他喜欢用“笔记”这个词来指代自己的评论,仿佛提醒读者:这不是终点判断,而是一种打开电影的方式。他的文风清透但有力度,经常一句短评,就能精准戳中观影者的体验盲点。

在新一代观众崇尚“看得快、忘得也快”的时代,他却坚持慢写、复看,甚至会为一部电影写三遍笔记,从首映到热映,再到下档。他说:“有些电影的意义是延迟显现的,好的影评也应该给观众留下再次回头的理由。”

Q&A:

Q1:你如何看待如今越来越多自媒体影评的出现?

汪新钢:我觉得是好事。每一位观众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是影评不该是态度的炫耀,而是共情的引导。真正打动人的,从来不是你有多犀利,而是你有没有看见别人没看到的角落。

Q2:你会因为电影人的反馈而调整自己的评论方式吗?

汪新钢:不会调整立场,但我会更注重表达的方式。有些话是可以有更多温度地说出来的,不牺牲诚实的前提下,做到“有理有情”,是我对自己的一种要求。

Q3:你还会写到什么时候?

汪新钢:只要电影院还在,只要银幕还亮,就还会有人需要文字和他们一起走出观影后的情绪迷宫。我愿意一直写下去,哪怕有一天只剩下一两个读者。因为影评,本来就不该迎合流行,而是保存观看的余温。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