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澄迈县加乐镇的山坳里,常树村的老人们总念叨:“前几年咱村啥像样产业没有,地里就长点槟榔,年轻人都往外跑。” 可如今,走在村里的土路上,闻着漫山飘来的沉香木清香,看着田埂上忙碌的乡亲们,谁都得说一句:“这‘香王村’,真是从石头缝里长出的金疙瘩!”
老树根下找活路
常树村的转机,藏在村口那两棵三百年的沉香古树里。树皮皲裂如老人手背,树芯凝结着黑褐色的香脂,这是目前海南发现的最古老的沉香树。再往村里走,十来棵百年沉香树错落分布,形成一片珍贵的古树群,如今正忙着申报活态文物保护。“以前哪懂这是金疙瘩?砍了烧火都嫌烟大。” 村支书王锦章摸着树干笑,“是镇里带着县林业部门的技术员来,说这树能当‘摇钱树’。”
2025年初,加乐镇决心把常树村定为沉香产业试点,第一步就是盘活这片古树的 “家底”。镇里请来的专家围着古树群转了三天,最终敲定:以古树为核心,搞 “香王村” IP。村民们起初犯嘀咕:“几棵树能当饭吃?” 直到镇长欧昌伟与工作队员带着土地流转合同上门,说要建生态种植示范基地,每亩地流转费加上务工收入,一年能多好几千,大伙才动了心。
如今,120 亩的沉香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就在古树旁铺开,65 亩沉香套种槟榔的示范点里,青褐色的沉香苗围着槟榔树扎根。有村民算过一笔账:“土地流转拿租金,在基地除草施肥一天挣 80 块,年底还有合作社分红,这日子比以前强十倍!”
土办法里藏智慧
“香知加乐” 的牌子不是吹出来的,是村民们用手刨出来的。常树村文化人不多,却把 “一地两用、一地双收” 的土办法玩得溜。在沉香苗间隙种槟榔,槟榔树遮阳,沉香苗耐旱,两样作物互不耽误。“以前种一亩槟榔年收入千把块,现在套种沉香,光管护费一年就能多挣两千。” 有老把式蹲在地头,手里的锄头把都磨得发亮。
村里的常树沉香加工厂更是热闹。闲置的老校舍被改造成加工车间,前院是粗加工区,村民们围着竹筐,用特制小刨子剥沉香木皮,动作麻利得像纳鞋底;后院的熏香制品车间里,工人正将粉碎的沉香末装进棉纸筒,成排的线香在架子上阴干;最里头的精油提炼设备嗡嗡作响,透明的冷凝管里不时滴下琥珀色的精油。“不用出村,在厂里干活一天能挣 150 块,还能照看娃。” 有妇女一边打包香制品一边说。目前精深加工基地已签约,投产后村里至少能再添 50 个岗位。
好政策暖到心窝
“以前想贷款搞种植,银行门都摸不着。” 有村民说,现在不一样了。按县里的统一谋划,镇里推的普惠金融政策,让常树村 201 户符合条件的农户都拿到了授信,有香农说,“我贷了 5 万块,买了 2000 株沉香苗,镇里技术员还上门教技术,这底气足得很!”
文旅融合的步子也踩得实。村里的土地流转完了,“香王村” 的设计方案改了十几稿,就照着村民说的 “要留住老味道” 来。百年古树旁要建个香文化广场,老油坊改造成香道体验馆,连 “家家乐” 节庆都加了新节目 —— 香农们带着自家产的沉香参加勾香大赛,游客能亲手做香牌、闻香韵。“等建成了,咱村也能像城里景区那样热闹。” 看着规划图,有村民眼里有光。
跟着书记的话往前奔
“盛勇军书记说‘干就干实、做就做成’,咱村就认这个理。” 加乐镇党委书记劳镫说,常树村的变化,是两届班子接着干出来的,县林业部门手把手教技术、跑项目,才有了今天的模样。现在村里的沉香苗成活率超 90%,套种模式正往全镇推广,“香王村” 商标注册也在走流程。
站在香炉岭上往下看,常树村的沉香林像块绿毯子铺在山间。村民们说,以前是 “一无所有”,现在靠着沉香,要做成 “绝无仅有”。“等 2025‘澄迈香・香世界’国际沉香大会一开,咱村的香要让全世界都闻闻!” 话语里,满是乡村振兴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