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海南种植的国产榴莲已上市,中原大地上的小麦已由青绿变为金黄。南海之滨广东,野生硇洲族大黄鱼苗被成功驯化,在鱼苗繁育池中来回游弋,“粤强种芯”工程突破不断;齐鲁大地山东,汶上芦花鸡产蛋量高,琅琊鸡肉质细腻筋道,依托自主种源研发,全省禽肉禽蛋产量列居全国第一。
从良田沃野到海洋牧场,从稻谷盈仓到虾蟹满塘,山海林田皆粮仓。从“卡脖子”之痛到“翻身仗”之战,从“种质资源保卫”到“生物育种领跑”,种子成为突围密码、破局关键。大江南北,通过重构农业“芯片”,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在种业破局中从未缺席。服务加力、政策加持、创新加码,广大金融机构紧跟粮食安全战略,全力服务种业振兴,用心灌溉“金种子”,助力种业装上“中国芯”。
“追光逐热”育良种
位于北纬18度至20度之间的海南,是我国唯一一个全辖皆位于热带的省份。分布在海南三亚、陵水和乐东的南繁基地光热充足,是育制种的天然“加速器”。
“以前我们经常说,南繁南繁,真是‘又难又烦’。”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郭涛告诉记者,“南繁育种是作物育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让中国人吃得更好,饭碗端得更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家科研机构的众多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
从袁隆平发现神奇的野生稻打开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到千千万万育种人“追光逐热”开展科研育种,一粒粒良种跨过海峡,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成长、收获,承载着丰收的期望。如今,南繁基地不仅是“育种天堂”,更成为“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向建成“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目标加快迈进。
从三亚市中心西行45公里,崖州湾畔,一座科技新城映入眼帘。在崖州湾科技城内,道路两侧高楼林立,“国字号”科研院所、“国家队”种业企业、全国性涉农院校随处可见,这里正是我国建设“南繁硅谷”的核心力量之一。街上行人稀少,记者询问才知——“要采访,得去实验室和试验田里找人”。
“你看,这里一共有360个网格,每个网格都可以设置固定的盐碱条件,并且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就位于崖州湾科技城,国创中心副主任来永才走在试验基地的田埂上,俯身拨开一株株水稻,指着一块表面泛白的土壤说,“这块地属于重度盐碱地,现在试验的品种长得不错,谷穗颗粒饱满。”
基地不远处,几个像龙门架一样的装备高高耸立。“那是智能遮雨棚,下雨时能自动启动,这样雨水就不会影响试验区域的盐碱环境了,我们能在室外大田条件下开展周年全时、多盐度、规模化的耐盐碱水稻科研试验。”来永才告诉记者。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15亿亩盐碱地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已成为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向盐碱地要粮食、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
“忍饥挨饿的年代早就过去了,但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我们的科研目标就是向盐碱地进军,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再难也要啃下来!”看着试验田中的水稻,来永才十分感慨。
一粒入地,万粒归仓。种业发展不仅蕴藏着丰收的密码,更是端稳“大国饭碗”的关键生产力。“一代代育种人默默奉献、久久为功的科研精神,对我们金融工作者也是一种激励。”农业银行海南三亚分行行长符平告诉记者,该行始终把支持种业发展作为金融服务的重点,倾斜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提供授信9.96亿元,联动农银金租投放“南繁硅谷”育种设备金融租赁近2亿元。
育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千万次筛选的执着。育种工作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需要科研工作者“耐得住寂寞”,也需要耐心资本长期支持,提供规模较大、期限较长、担保方式更灵活的金融服务方案。
2024年,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荃银高科”)入驻崖州湾科技城,主营种子出口业务,如今已成为菲律宾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供应商。最近,荃银高科总经理张琴收到一个好消息:农业银行安徽分行将对荃银高科的贷款授信额度从2亿元提高到了5亿元。
“作为种业龙头企业,我们在科研投入、市场布局、海外开拓等方面都需要金融支持。这些年,我们明显感觉到农行的支持力度、创新强度在持续加大,这让我们更有发展信心,在‘十五五’末,我们要做到百亿元规模。”张琴满怀信心地说。
作为首批获农业部颁证的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荃银高科拥有大量的上游种植户和下游经销商,其融资需求具有高频、小额、周期短的特征。农业银行安徽分行创新推出“种业安全贷”,不断丰富供应链和普惠金融产品箱,让种业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经销商、经纪人、制种购种农户等都能享受到利率更低、放款更快的金融产品。
聚焦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农业银行加大对育种创新攻关、种业基地建设、种业企业培育壮大等领域金融支持。“十四五”以来,农业银行累放1500亿元贷款和基金助力种业发展,以金融“活水”灌溉良种茁壮成长。
“种子选手”忙上新
当今中国,育种家的研究领域,早已由过去的以粮食作物为主,向畜禽、水产、水果、蔬菜、花卉等多领域拓展,为从源头上保障多元化食物供给增信心、添底气。
“我们不信种不出来!”说起国产榴莲的试种过程,海南省优旗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优旗”)副总经理郎海波反复说着这句话。
海南优旗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深耕国产榴莲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种植、加工、营销和文旅的全产业链公司,目前在海南种植榴莲面积超1.2万亩。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榴莲消费国,榴莲长期依赖进口。为何与东南亚国家纬度相近的海南,却始终无法实现榴莲的大面积种植呢?面对“海南到底能不能种榴莲”这一问题,从事科研育种多年的海南优旗给出答案:能种——三亚光热条件好,当地也有榴莲树开花结果的先例,只要选对品种就能种。
“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开始从国外引进榴莲种苗进行试种。刚开始时,树苗种了死,死了再种,我们就是不服气,下决心要研究明白这件事。”郎海波用东北人特有的幽默语气,介绍起种植国产榴莲的“辛酸史”。
东南亚国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海南则是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接近,但也有很大不同。“我们是搞科研育种的企业,认为只要研究出合适的品种,就一定能种出国产榴莲。人们常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但我们就是要把‘枳’培育得像‘橘’一样好吃。”郎海波说,前几年,企业拜访了许多国内外的同行和专家学者,经过反复进行品种改良试验,终于筛选出适宜本土化种植的榴莲品种。不仅如此,凭借精准控制用水量和“树上熟”等技术优势,国产榴莲品质稳定、口感出众,几乎颗颗都是“报恩榴莲”。
“目前我们的榴莲主要销往海南本地和部分一线城市,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加快新品种研发进度。”郎海波说。
研发榴莲种子、采购肥料、支付工资,加之前几年交了不少“学费”,海南优旗面临的资金压力不小。“经过充分调研,我们认为企业有先进的研发技术、稳定的团队、坚定的发展信念,市场前景良好,于是及时提供了3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一定要支持企业把国产榴莲规模化种植推进下去,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更多品种、更高品质的国产榴莲。”农业银行海南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副总经理邢剑锋告诉记者。
这边,一棵棵榴莲成功在海南“安家落户”;那边,一尾尾国产罗非鱼正“游”出国门,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
“我们在罗非鱼体内注入了芯片,相当于给每条鱼都颁发了‘身份证’。扫描后,每条鱼的生长数据、家系信息便一目了然,再通过大数据技术筛选优质种苗,就能繁育出成活率更高、肉质更好的罗非鱼了。我们的罗非鱼苗很受养殖户欢迎,鱼肉还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地区。”谈及最新技术,海南宝路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赵章定十分自豪。
“搞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我们这类农业企业缺少合格的抵押物。因为我们公司的水产种苗繁育技术十分先进,农行给我们提供了3000万元纯信用授信,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赵章定说,目前公司正在试验新型生产模式,技术成熟后,将在出口罗非鱼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罗非鱼种苗出口和技术输出。
农业种质资源就是农作物的品种,被认为是与石油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今,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已超过9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自主培育12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35%;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20%并首次走出国门……随着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品种取得突破,我国“种子选手”持续上新,朝着“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李静 林慧 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