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 交出高分答卷
海南
海南 > 预防法治 > 正文

上海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 交出高分答卷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社会预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支撑点。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窗口和经济发展引擎,上海连续8年出台行动方案,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今年更是形成58项改革任务,直击企业痛点。从制度创新到司法效能提升,从企业服务优化到国际规则对接,上海的法治化实践不仅为全国提供了示范,更在数字经济、跨境贸易等前沿领域探索出“上海方案”。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以及《2025中国企业调查概况报告》显示,中国企业调查表现总体较好,在与营商环境相关的59个测评点中,上海22项达全球最优水平。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罗培新认为,这充分表明上海市在对标国际通行标准、优化制度规则、改善政务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办事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成效背后,是上海市各级政府部门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法治思维的系统性重塑,以及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

“上海高度重视持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我们把良好营商环境看作上海的一张闪亮名片。”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

上海市持续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究竟有哪些新进展、新举措、新思考?

构建协同保护治理体系

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运用法治力量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在构建协同保护治理体系方面,上海交出了高分“答卷”。

今年2月,上海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连续8年吹响优化营商环境的号角。《行动方案》涵盖深化世行对标改革、优化为企整体服务、优化涉企监管检查、夯实营商基层基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五大方面58项具体任务举措,持续完善法治保障。上海各部门迅速行动,多方发力打造坚实的“法治防火墙”。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推出6个方面15类举措,细化分解为50项具体任务。比如,在提升审判执行质效方面,聚焦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在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建立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涉外商事纠纷协议管辖示范条款机制。在深化破产运行改革方面,以数助办案、府院联动为抓手,支持破产行政事务协调机制运行,支持建立完善市场化庭外重组机制等。“8.0版计划是上海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向纵深迈进的又一重要举措。”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表示。

上海检察机关从经营主体权益保护、市场秩序法治保障、营商环境氛围营造和检察履职赋能升级4个方面,明确17条59项具体任务。在互联网企业“扎堆”的长宁区,长宁区检察院将依法打击利用网络敲诈勒索企业、损害商业信誉、寻衅滋事等“按键伤企”犯罪,构建互联网公益侵害协同治理机制。金山区检察院与金山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手册(1.0版)》,涵盖网络直播行业规范、税务内控升级、商业秘密保护、国际贸易规范经营等领域。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形成以业务部门主任总负责,主办检察官为统筹,3名检察官帮带多名办案骨干协作,松江大学城专家学者、市场监管局等单位专业“外脑”助力的“1+1+3+N”办案模式,着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构建优良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解决纠纷是关键一环。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表示,将发挥商事调解程序灵活的优势,以便企惠企为原则,为企业提供便捷的商事争议解决服务。同时,加大仲裁制度规则供给,推动拓展涉外海事临时仲裁适用范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动建立多层次、全链条的临时仲裁制度规则体系,在去年出台《上海市涉外商事海事临时仲裁推进办法(试行)》基础上,今年又拓展了涉外海事仲裁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增强上海作为仲裁地的吸引力。两家在上海市注册的企业为尽快解决国际航线船员管理服务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争议,遵照国际海事争议解决习惯,按照上海市制定实施的有关临时仲裁规定,共同约定在上海仲裁。该案系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从双方达成仲裁协议到作出裁决,约两周时间就经济高效地解决了纠纷。

调解也成为上海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法律制度,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上海市人民调解协会会长、浦东新区物业管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孙晔表示。在调解方面,上海从政府到街道全面布局,持续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能级。

4月18日,司法部向上海东方国际商事调解院颁发商事调解组织登记证,这是全国首家由司法行政部门赋码登记的商事调解组织。上海东方国际商事调解院理事长盛勇强表示,该院通过“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实现专业化运行,并设有战略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工作委员会,集中各领域专家为战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调解个案提供专业指导。

徐汇区政府与区法院建立“法官指导调解”带教机制,通过及时跟踪调解进程,在法律关系认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对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核,及时进行司法确认。黄浦区成立“浦江和韵”商事调解联盟,构建商事纠纷快速对接调处、“调解+司法确认”以及“赋强公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靠前服务提升治理温度

良法还需善治。上海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磊表示,要在亲商护企上发力,强化服务,在暖商惠企上见实效,加大涉企纠纷多元化解力度,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维护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

“科技创新的前沿在哪里,司法服务保障的措施就跟进落实到哪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陈子龙表示,上海检察机关充分利用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于2024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科创园区“法治副园长”机制,力争零距离服务一线创新主体。

所谓“法治副园长”,就是检察官主动走进科创园区,近距离服务辖内企业,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上海全市检察机关分别与28个国家级和市级先导产业、重点产业集聚的科创园区签署合作协议,提供常态化法治服务。“法治副园长”日常履职以有效落实企业维权、线索收集研判、座谈培训讲座等形式提供检察服务160余次,从中发掘并办理了一批侵犯国际知名品牌与本土老品牌知识产权的案件。今年3月,作为“法治副园长”,徐汇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庆华带领团队走进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与企业近距离对话,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

护企举措“做加法”,让治理温度持续提升。自去年4月起,上海17家“蓝鲸”护企工作站陆续建成。一年多来,助力警方发现并破获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损害营商环境的经济犯罪案件1900余起,保护了200余个品牌的合法权益。其中,宝山区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设立“蓝鲸”护企工作站,建立一整套工作机制,设立专门联络员,作为靠前发现涉企法律风险的“传感器”、企业经营法律问题的“听诊器”,打通了检察护企“最后一公里”。普陀区“蓝鲸”护企工作站多次召开助企服务座谈会,主动赴企业园区、行业协会开展20余次走访调研,发送预警提示200余条。

护企举措不仅要做好“加法”,还要做好“减法”。“今年,我们以企业感受度为中心,在优化行政检查上出硬招,力争让企业有感受、感受好。”刘言浩介绍。上海市司法局将开展“风险+信用”分级分类检查,对风险低、信用高的企业,合理减少检查频次,尽量做到无事不扰;对风险高、信用低的企业重点关注,提高检查精准性。同时,将大力应用非现场检查,对能通过视频监控、自动巡查等远程方式开展检查且未发现违法行为的,原则上不再进行现场检查。

针对涉企行政检查重复、频次高、多头检查等问题,上海全面应用了“检查码”。“要开展涉企行政检查,就要通过执法办案系统创建检查计划。检查计划生成后,方可申领检查码。检查码经过推送,可以让企业快速了解将开展何种检查。实施过程中,执法人员必须亮码才能进入企业。”上海市司法局执法监督处处长于晓琼介绍。

工作人员的优良作风,为上海增添了一抹“亮色”。“办好每一个案子既要埋首细微处,力求精准把脉,又要站在大局上,注重主动作为。”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金融和知识产权检察部主任、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主任武晶表示。在去年办理的一起银行领域“零口供”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中,武晶抓住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小到一笔咖啡购买记录,大到涉案人员之间纷繁琐碎的资金流水,通过引导侦查和自行补充侦查搜集了大量间接证据,构建了严密的证据指控体系,光是最后向法庭提供的PPT就制作了百余页。

聚焦重点发力改革攻坚

不需要繁琐的步骤,只要登录手机平台简单操作,就能获得一份加盖公章的生效证明,省时又省力,这在上海法院“案沪通”平台成为现实。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律师权亮羽说,“真的很便捷,我要点个大大的赞”。

在民商事案件中,一审判决生效后,律师需凭借生效证明,才能帮助当事人申请执行或办理产权变更登记。过去,生效证明一般通过线下方式办理,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上海高院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于去年年底上线“案沪通”平台,研发“案件生效证明自助生成”等功能,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司法为民,使得生效证明开具问题迎刃而解。上海高院立案庭副庭长叶琦表示,“案沪通”是上海法院以案件为核心,为律师、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和破产管理人等多元主体打造的个性化服务系统,不仅实现了诉讼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更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研发“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等400余个智能辅助场景,提升类案审理效率;持续升级上海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更为多元高效的商事纠纷解决途径;参与建立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平台,实现破产企业涉案信息“一网通查”……各种数字化平台让资源“跑”起来,数智化治理助力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上海还聚焦重点难点,不断发力改革攻坚。在涉外法治方面,上海市司法局持续寻找破局之路。一是聚焦《法治上海建设规划(2021—2025年)》《新时代上海法治人才培养规划(2021—2025年)》涉外法治建设目标任务开展督察,推动相关规划任务落实落地。二是对有关市级部门分管涉外法治负责同志、各区委依法治区办主任、各区司法局主要负责同志开展同堂培训。三是认真组织实施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课题研究,推动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总结评估,共同研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四是通过书面调研、座谈调研、专家授课、外出考察等方式,深入开展各项调研工作。

针对知识产权案件诉讼周期长等难题,上海法院推动知识产权审判提速增效。其中,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着力推进多元解纷,大力深化繁简分流,持续加强审判管理,相继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等23家专业调解组织和数家仲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建立联动工作模式,实现调解成功率稳步提升,案件平均结案时间由2023年的211.6天缩短至2024年的169.32天,快审团队平均审理周期压缩到40天左右。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裘索表示,上海法院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的合作对接,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治理,彰显了上海法院的国际化视野,为企业营造了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在上海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第一”。在浦东,全国首部CCC免办管理措施——《上海市浦东新区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若干规定》出台,包括首拓免办申请主体、首设的便捷通道资格、首建免办检测试点等,不仅使研发制造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技术研发和创新,且最大限度放大政策效应,助力企业提速降本增效,为服务新企业招商引资和存量企业提质升级提供政策“金砝码”。

在知识产权审查与保护方面,上海同样有“首创”办法。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余晨表示,《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是唯一由知识产权局与数据局联合印发的文件,作为目前全国试点省市中层级最高的规范性文件,它经过公众意见征求和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性审查,并经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同意。

此外,在全国17个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省市中,上海是目前唯一对数据登记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开展实质性审查的试点地方。与其他试点地方不同,上海在对申请登记的数据产品开展形式审查的基础上,还会审查数据产品是否存在“实质性加工”和“创新性劳动”,落脚点在是否有应用场景、是否属于智力成果上。

调查手记

从要素驱动转向规则驱动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产业链重构加速的当下,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正以法治化为锚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坚定信心、在沪投资兴业。

法治是营商环境最根本的保障。上海正以系统性制度创新,构建起营商环境的“四梁八柱”。2025年发布的《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版),从市场准入、纠纷解决到破产办理,形成58项改革任务,直击企业痛点。更具突破性的是《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作为全国唯一对数据产品进行“知识产权属性”实质性审查的试点,上海已受理数百件申请,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这种“制度先行、场景落地”的模式,既保护了企业核心资产,又激活了数据要素市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海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正从“要素驱动”转向“规则驱动”,更要在制度创新、执法效能、国际接轨、企业服务、社会协同等方面持续突破,通过动态立法机制化解新兴业态的制度真空,借助数字技术重构司法服务流程,依托国际规则对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加快推进法律体系动态适应新经济形态,建立法律快速响应机制,将试点经验及时转化为制度成果;持续提升执法规范性与透明度,避免“运动式执法”,强化执法部门协同,完善执法监督平台,确保“检查码”全流程透明化;积极适应世界银行新评估标准对法治化提出的更高要求,对标国际商事规则,推动国际商事审判“上海规则”输出,增强跨境司法协作;加大企业普法力度,推广“法治体检”等公益性服务,并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与激励挂钩机制,持续突破制度瓶颈、提升治理效能,构筑起更具韧性、更具全球竞争力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