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消息,5月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非遗文旅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海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及央视频平台重磅开播。主持人龙洋、文化学者单霁翔、歌手阿云嘎齐聚海南,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新表达,向观众展现海南非遗的多元魅力。
节目播出后,全网掀起非遗讨论热潮,48小时内累计曝光量达2.4亿人次,全网多平台热搜上榜18次,非遗再次“破圈”传播。
《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海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热播。央视一套供图
节目内容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微博端,#黎族有种用鼻子吹的乐器#以新奇的非遗技艺引发网友惊叹,登上热搜总榜TOP16及社会榜TOP7,同时跻身新浪新闻热榜TOP31;主话题#非遗里的中国#阅读总量突破28.1亿人次,讨论量达259.9万次,单期海南篇带动话题新增阅读量1418.1万人次。节目中展现的“北斗导航助力海南渔民零伤亡”登上海南4市微博同城榜,“儋州调声背后的东坡故事”“山海儋声看海南的幸福共鸣”则登上微博儋州同城榜,凸显地域文化认同。此外,阿云嘎在海边献唱的主题曲《见你容易见海南》片段登上微博实时上升热点,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387.6万次,微博KOL触达粉丝1.1亿人次。
海南非遗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现代生活的脉搏。节目中,黎锦这一“纺织活化石”通过创新设计跃入Z世代生活——天涯海角的沙滩T台上,黎锦图腾“大力神纹”“蛙纹”被解构重组,融入渔夫帽、短T等潮流单品;其“人形纹”“蜻蜓纹”更登陆巴黎时装周,与西方极简主义碰撞,掀起全球“东方美学热”。“小小传承人”以稚嫩双手编织黎锦,让文化基因代际相传。
《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海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热播。央视一套供图
椰雕技艺的“化朽木为神奇”同样令人惊叹。椰壳被雕刻成文创、茶具等生活艺术品,传统符号通过创新设计焕发新生,成为年轻人心尖上的“国潮好物”。而沉香制香技艺通过微镜头展现数十道工序,从人工结香到打香篆,既是一场非遗科普,更是一次东方哲学与生活美学的启蒙。
《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海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热播。央视一套供图
节目中,非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成为亮点。《南海航道更路经》这一古代航海“秘本”与北斗导航结合,打造“渔民秘本+卫星”的智慧模式,既守护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密码,也为全球航海贡献中国方案。
《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海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热播。央视一套供图
儋州调声——这源自田间劳作、即兴编词的“南国乐坛明珠”,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暗合现代协作精神,登上博鳌论坛等国际舞台,成为海南的“文化心跳”。黎族竹木器乐革新后更登上国际音乐节,改良版鼻箫通过调整音孔与共鸣腔,空灵之声与交响乐对话,印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抖音、快手平台上,海南篇相关话题播放量新增146.6万次,热门短视频获赞1133次,KOL触达粉丝2760.3万人次,非遗的“国际语言”通过短视频进一步扩散。
《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海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热播。央视一套供图
《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海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热播。央视一套供图
海南风味非遗同样征服年轻群体。陵水酸粉、万宁后安粉、文昌鸡等融合非遗技艺的美食,以舌尖记忆唤醒文化认同,被网友称为“国潮味道”。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更通过每年超9000万游客的口碑传播,让海南成为世界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非遗里的中国3》以“非遗+文旅+科技”的多元叙事,让海南非遗从历史中走来,在当代生活中扎根。节目在央视频平台表现亮眼,《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专辑累计播放量突破1360.9万次,其中海南篇单期观看量达118.2万人次,深度用户通过长视频沉浸式感受非遗细节。当黎锦纹样跃上国际T台,当儋州调声成为海南声片,非遗正以开放的姿态,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诗篇。(记者 陈望 实习生 刘馨阳)
来源: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