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江之畔的永州冷水滩区,一座悬于临江峭壁之上的古建筑——文昌阁寺,以其独特的儒释道三栖魅力,已然成为湘江沿岸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的阁寺,历经朝代更迭与战火洗礼,却始终在时光的褶皱中保留着多元信仰交融的印记,令人流连忘返。
文昌阁之名,源于儒家文化中对文昌帝君的尊崇。古人建阁以祈求文运昌盛,此地曾见证无数学子焚香祈愿、开笔受礼的场景。步入寺内,虽然楼阁不如名山宝刹那般气势恢宏,但遗存的匾额与石刻仍诉说着崇文传统。据记载,清代官员陈宝箴曾在此留下《秋日登几止崖高阁》诗碑,诗中“未觉湘源远,遥看楚岫寒”的意境,既抒发了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暗含士大夫心系民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如今,阁内虽无文昌帝君像,但寺名与传说仍延续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余韵,仿佛能听见琅琅书声穿越时空而来。
文昌阁寺与道教渊源颇深,不仅是曾经作为供奉文昌帝君的道场,在永州民间传说中,道教“五文昌”之一的纯阳帝君吕洞宾曾在此显灵救治孩童,故寺内曾建“洞宾楼”。虽今日楼名更迭,塑像变迁,但吕仙济世的故事仍口耳相传。
文昌阁寺屡遭兴废, 饱经沧桑,1944年更是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这座阁楼因僧侣的守护而留存至今,更是延续了佛教的法脉。寺内七祖殿(原洞宾楼)供奉永州本地的肉身成就者——七祖秀峰大师,殿内梵音缭绕,香火绵延。据考证,七祖殿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后经历代重修,现为单层悬山顶式结构,灰瓦与枣红色墙体相映,庄严肃穆。寺中书院内珍存无数佛教经典与古籍善本,游客可在此静心读经,体验禅意。随着历代住持的募资修缮,让这座古刹焕发新生,成为现代人寻求心灵安宁的圣地。
文昌阁式的建筑本身就是三教融合的见证。悬山式配殿与歇山式大殿错落有致,既有儒家礼制的方正严谨,又兼具佛寺的恢弘与灵动。文昌阁寺人会荟萃,寺内匾额题字多出自名家之手,山门匾额“文昌阁寺”四个烫金大字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题写,法师身正心静,其书法作品端正平直、娴雅从容,观之令人涤荡去尘,内心静谧。
登临文昌阁寺二层廊道,湘江如练,蜿蜒北去。崖下江水撞击礁石,声若钟磬,与寺内诵经声交织成韵。战火与诗情在此碰撞,更添历史厚重感。若逢晨雾弥漫,江面烟波浩渺,令人顿生“天人合一”之思。文昌阁寺的暮色更是迷人。夕阳西下,晚霞绚烂。人在寺内,远眺湘江,只见江面上映照着夕阳的余晖,波光粼粼,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红墙灰瓦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庄严而古朴,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让人沉醉其中。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昌阁寺不仅作为佛教圣地屹立不倒,更见证了多宗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昌阁寺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它超越了单一信仰的藩篱,将儒家的入世情怀、佛家的出世智慧与道家的自然哲思熔于一炉。在这里,吕洞宾的传说与七祖的塑像共处一檐,陈宝箴的诗碑与藏经阁的典籍同沐江风,恰似中华文明包容并蓄的缩影。漫步其间,既能触摸历史的肌理,亦能感受信仰的温度——这或许正是古建筑最动人的力量:让纷繁的信仰在时光中沉淀,最终凝结成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图/文:刘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