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北京丰台区的春天因一场发展盛会而愈发蓬勃。在“倍增追赶 合作发展”丰台大会现场,区域文化标杆企业三月雨作为特邀单位接过“丰台发展伙伴链长单位”的金色牌匾,这一时刻既是对其深耕文化领域二十余载的深情礼赞,更标志着政企协同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的坚定落子。这份荣誉背后,是三月雨人二十二年如一日的文化坚守。
走进三月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园博园欧洲园的总部,可以看到董事长李迎玉办公室门口的走廊上,有一把特殊的“标尺”——2.26米的刻度线,这是创始人李迎玉入党纪念日的具象化印记。这个细节恰似一把打开企业精神密码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家深耕教育主题领域22年的文化企业,如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红色基因孕育创业初心
2003年,当李迎玉放弃上市公司高管职位时,正值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期。在多数人追逐商业利益的时代浪潮中,这位有着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却选择了一条“逆行之路”。彼时国内廉政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临时展板、流动展览是主要形式。李迎玉敏锐地捕捉到了新时代廉政教育的深层需求。
在信息化尚未普及的拓荒年代,李迎玉以传统而执着的方式叩开市场大门。为了有效寻找目标客户,李迎玉买来一本全国电话黄页,一个个查找各地检察院、纪委的地址,印广告单,写信封。然后再提着装满广告单的信件乘坐公交车,当看到车窗外有邮筒时,他就在最近站台下车,将广告信投进邮筒发往全国各地。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终于询问业务的电话铃音渐次响起,三月雨便在这片深耕的沃土中破土抽枝。
“以文化人 润物无声”,这句镌刻在公司文化墙上的理念,揭示了“三月雨”企业文化的深意。春雨润物无声的意象,与廉政教育潜移默化的特性形成完美互文。正如李迎玉在创业手记中写道:“文化传播不是疾风骤雨式的冲刷,而是持续浸润的滋养。”
党建密码破译发展难题
在过去22年里,三月雨发展迅猛,逐渐成为行业领军者。在展陈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当我们深入解剖其运营模式,发现其核心竞争力恰恰源于对党建理念的创造性转化。
“不找关系找实力”的竞标哲学: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与政府合作项目多数是因为关系背景才能成功,而三月雨团队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方案设计。最终以颇具创意的方案屡次中标。这种“实力突围”的背后,是创始人对新时代政商关系的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后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为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效果优先“的价值选择:在三月雨成立之初的几年,找项目很难。近40%的项目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损的,很多项目预算有限。李迎玉并没有给多少钱干多少事,而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甚至亏本也要保品质。这种“做赔本买卖”的底气,源于企业将社会效益置于经济效益之上的价值排序。
垂直深耕“的战略定力:在三月雨专注廉政教育领域的二十二载历程中,行业历经多次业态更迭。从规划馆的数字化升级到博物馆的沉浸式革命,再到科技馆的交互式创新,行业浪潮此起彼伏。期间虽不乏跨领域合作的邀约,但创始人李迎玉始终秉持“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战略定力。在专业赛道的持续精进。一事入心便可动人,这位掌舵者用行动诠释着专注的力量。
红色引擎推动创新发展
站在数字化浪潮的潮头,三月雨立足专业深耕,通过沉浸式场景、数字互动、典型案例三大展陈手段,系统打造多维教育空间。以“科技+文化”融合为特色,将思想教育与感官体验深度结合,不断提升参观者在具象化场景中的教育认知。
这些实践印证着李迎玉的思考:“文化传播企业要当好‘翻译者’,”把党的理论政策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体验。目前,在全国各地,各种创新技术已应用于廉政馆,党史馆等百余个场景,形成覆盖智能环境调控、三维空间交互、AR观览装置等的完整技术体系,让展览空间具备动态适配观众需求的能力,是三月雨创新实践的生动注脚。
从5人白手起家到500人集团规模,从首单试水到1800余项工程遍地开花,三月雨用22年时间完成了文化传播者的使命进化,实现了省级项目覆盖率达82%、市级项目覆盖率达84%,收获近400封客户感谢信与百余家媒体赞誉,累计服务超千万人次。正如李迎玉说的那样,“永远做党和人民需要的文化春雨”——这或许就是对新时代民营企业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