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加快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八场)——知识产权护航海南自贸港建设专场在海口举行。
发布会现场。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昊 摄
01海南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机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0.1件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海南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铁刚介绍,近年来,海南省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省知识产权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为海南自贸港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发展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 强化知识产权顶层设计。新一轮知识产权体制改革中,海南省创新改革模式,海南省知识产权局从海南省市场监管局管理机构调整为省政府直属机构(正厅级),与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合署办公,有效破解海南知识产权工作“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对标新加坡等国际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和国内先进经验,推动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海南省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政策文件,夯实工作基础。
• 深化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海南省聚焦“南繁种业”“深海科技”,探索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率先在全国探索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五合一”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实现“一个部门集中管理、一支队伍综合执法、一个平台统筹服务”。积极打造海口国家高新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示范区,推行“全口径”知识产权资源整合。
• 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机制。
海南省推动建成全国首个面向海洋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国家级三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快建设面向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国家级海口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一体化”和快速协同保护。
积极探索在自贸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条件下打击侵权的执法路径,创新推行“先行禁令”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建立完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机制。据统计,2021—2024年,海南省共立案查办商标专利地理标志案件2434宗,罚没款1230.1万元;著作权执法案件168宗,罚没款将近90万元。
• 着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效益。
海南省推动设立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海南分中心,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2021—2024年,全省专利授权量50855件;全省商标、专利质押登记总金额126.67亿元;海南省登记作品量2256件,审核备案外国图书著作权合同567个。截至2025年2月,海南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0.1件,提前完成“十四五”预期指标6.2件的目标。
大力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目前全省拥有1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2件地理标志商标、434家专用标志用标主体,年产值上亿元的地理标志产品达40件。
• 有效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海南省推动建成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骨干节点2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4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家、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4家、认定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0家、商标品牌指导站15家以及省民间文艺版权服务工作站五指山站、保亭站、黎家乡情站等,并在11个重点产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窗口,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02《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成效显著
《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是贯彻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的配套法规,对标国际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和国内先进经验,结合自贸港实际进行了系列创新。自2022年施行三年以来,《条例》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条例》创新实施“先行禁令”规则。“先行禁令”就是一旦出现疑似侵权行为,经权利人申请后,可先行对侵权产品采取查封、扣押等举措。这一规则在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得到了应用。针对“5家企业涉嫌销售假冒乔治阿玛尼品牌手表”的举报,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省市场监管局、海口海关同步出击,指导权利人提交与货物等值的担保后,迅速对涉嫌违法产品予以先行查封、扣押,并联合查处5家企业涉嫌商标侵权手表2181块,及时制止违法商品流入市场,避免权利人损失。
•《条例》在全国率先明确了六类侵犯地理标志禁止行为,为执法人员办理地理标志案件提供了定性、处罚等法律依据。2023年8月,海口市市场监管局龙华分局适用《条例》进行案件定性,顺利查办了一起违法使用“龙口粉丝”地理标志权案件,该案入选2024年国家行政保护典型案例。
• 为消博会提供知识产权护航。《条例》明确展会举办单位应负知识产权管理责任。自《条例》施行以来,省知识产权局会同其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部门持续为我省消博会保驾护航。第一届至第五届消博会,共现场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线索110条,切实提升了展会主办单位、参展企业和社会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展会知识产权环境。
• 高效化解知识产权纠纷。《条例》多个条款对知识产权调解工作进行了规定,促进了我省知识产权调解工作快速发展。省知识产权局、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同推广“知识产权调解+司法确认”机制,省知识产权局、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设立“调审一体化”机制,省知识产权局、省市场监管局建立“调解优先推荐”机制等。截至2024年底,全省知识产权调解组织共24家。《条例》实施以来,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案件受理2013件,调解成功563件,司法确认119件。
• 建立技术调查官机制。《条例》规定相关司法、行政部门建立完善技术调查官机制。省知识产权局制定《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管理暂行办法》,全省已有28名行政保护领域技术调查官,近两年为32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提供技术调查意见和纠纷调解咨询意见。2024年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专职技术调查官共为5件案件出具详细技术调查意见书,为数十件知识产权案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有效提升了技术类案件的审判质效。
03海南省版权执法、版权社会服务等取得显著成效
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振明介绍,近年来,我省版权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版权执法、版权社会服务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 大力提升版权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版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便利化,助力激活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推进五指山、保亭两个市县作为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的工作,完成试点地区民间文艺作品分类调查、统计和资源入库。
设立海南省民间文艺版权服务工作站三个分站点,即五指山站、保亭站和三亚黎家乡情站,全面开展民间文艺作品版权登记。
成立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海南分中心,开展作品登记、法律咨询、纠纷维权、交易授权等方面的服务,借助国家队的资源优势吸引境内外的版权资源向海南自贸港集聚。2021一2024年,全省作品登记量为2256件,审核备案境外著作权合同567个。
• 全力促进版权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与区位优势,推动版权与影视产业深度融合,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期间实现国际版权实质性交易,助力5部优秀国产电影版权出海。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海南分中心与奥地利、印尼签订影视作品交流合作与版权输出框架协议,完成国际版权贸易首单。
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海南海钢集团有限公司分获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和版权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 积极参与版权国际交流。
组织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海南展区以版权赋能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约300件展品、30家企业参展,充分体现出海南低于地域特色文化和版权发展水平。
组织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宣传推介活动,组织五指山、保亭等试点地区积极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202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自由贸易港主题展等展览展示活动,参加在景德镇举办的国际版权论坛,在浙江温州举办的国际版权研讨会等,促进海南民间文艺作品的保护、运用与传承,讲好海南版权故事。
• 不断加大版权执法力度。
持续开展“剑网”、青少年版权保护、院线电影版权保护等专项行动,加强版权执法监管,加大对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
侵权盗版案件工作绩效得到较大提升,2021一2024年共查处168宗侵权盗版案件,其中文墨书香公司销售侵权盗版图书案入选2023年度全国打击侵权盗版十大案件。
进一步健全软件正版化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宣传培训与督查考核,持续巩固提升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
• 持续强化版权宣传教育。紧扣版权重点、热点工作,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持续集中开展全省性“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组织版权宣传进社区、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网络,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提升版权队伍业务素质和公众正版意识。
来源: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