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讯)2025年4月17日,承载百年滇越铁路历史记忆的芳华里米轨文创集市再添非遗新成员——云南传统美食"铜锅菌香饭"正式开业。发起人白艳美将滇式古法烹饪技艺与云南野生菌文化深度融合,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非遗美食与文化记忆交融的味觉盛宴。
老技艺新场景:铜锅菌香饭的"出圈密码"
非遗铜锅菌香饭选用云南特有铜制炊具,采用三代传承的古法焖制工艺,甄选云南多种野生菌与本地稻米融合。
白艳美介绍:"铜锅导热均匀的特性能让菌香充分渗透米粒,火候需精确到柴火转炭火的瞬间,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技艺。"
开业首日,现场20口铜锅同时烹制的壮观场景,与百米米轨的历史肌理形成时空对话。“铜锅一响,黄金万两”开业活动由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歌手白光银主持,拉开帷幕。
创业者初心:从记忆守护到产业创新
"儿时祖辈用马帮铜锅焖的菌香饭,是刻在DNA里的乡愁。"白艳美讲述创业初衷时,展示了云南古法技艺,经过2万次敲打而成铜锅炊具。
她历时3年复原古法,并创新开发非遗铜锅菌香饭、非遗菌香辣椒酱、鸡包菌、菌香烤鱼、菌香米线、菌香面条、菌香炸洋芋、菌汤等系列产品,既保留传统柴火香气,又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理念。该项目已参与周边多家菌相关行业单位及农户的合作,形成"非遗+研学+供应链"的特色模式。
非遗铜锅菌香饭
整鸡包菌
菌香烤鱼
菌香米线
菌香卷粉
菌香炸洋芋
菌香辣椒酱
米轨集市:文化遗产活化新范式
作为滇越铁路文化长廊的重要节点,芳华里米轨集市通过"铁轨商铺"车厢式设计,已汇聚60余家非遗工坊和文创品牌。此次引入铜锅菌香饭,标志着集市从单纯展示向深度体验转型。游客可沿683米铁轨漫步,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参与铜器保养、菌类分拣等沉浸式非遗工坊活动。
而此次开业的“非遗铜锅菌香饭”,承载着深厚的马帮文化与传统美食技艺。马帮,作为云南历史上重要的商贸群体,他们在漫长的跋涉中创造了独特的饮食文化。铜锅菌香饭便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以铜锅为炊具,选用云南当地新鲜的野生菌,搭配优质大米,经过独特的烹饪工艺,使得米饭散发着浓郁的菌香,口感软糯香甜,每一口都仿佛让人感受到马帮在山间驿道上的艰辛与豪迈。
在开业现场,铜锅在火上滋滋作响,香气四溢。精选的云南野生菌与优质大米在铜锅中相互交融,经过精心烹制,每一粒米饭都吸收了菌子的鲜美,口感软糯,香气扑鼻。食客们纷纷驻足品尝,赞不绝口。一位来自外地的游客兴奋地说:“在这充满历史氛围的米轨集市里,品尝到如此地道的非遗美食,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茶马古道的大门,太美妙了!”
开业当天,米轨集市上热闹非凡。“非遗铜锅菌香饭”的店铺前,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工作人员热情地招呼着顾客,现场弥漫着铜锅菌香饭的诱人香气。不少顾客纷纷前来品尝这一独特的非遗美食,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感受着马帮文化的魅力。
除了美味的铜锅菌香饭,招商运营负责人白光银介绍了马帮文化相关的手工艺品和历史资料,让顾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更能深入了解马帮文化的内涵。一位前来品尝的游客兴奋地表示:“早就听说过马帮文化,今天在芳华里米轨集市不仅品尝到了正宗的非遗铜锅菌香饭,还能近距离感受云南传统美食文化,这种体验太棒了!”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意义
发起人白艳美团队与云南菌研究相关单位合作建立菌种保育基地,通过"非遗技艺培训+订单种植"模式,带动昆明周边等地农户增收。据了解,该市集未来将打造"滇味非遗长廊",计划引入更多承载历史记忆的传统美食项目,让百年米轨成为云南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采访手记
当蒸汽机车汽笛声化作铜锅柴火的噼啪声,芳华里米轨集市正书写着文化遗产活化的新篇章。发起人白艳美及团队用一锅菌香饭证明: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飘出烟火气的当代生活方式。这种"以食传文"的创新实践,为历史街区复兴提供了鲜活样本。(文图/雷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