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织就西南区域协同发展新画卷

西部陆海新通道织就西南区域协同发展新画卷

4月15日,一列满载2688吨化肥的铁海联运班列,从贵州贵阳南站编组场内鸣笛启程,驶向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这是贵州地区首次按集装箱整列班列组织开行至广西北部湾港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4月15日 新华社)

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连接我国西部与东盟市场的战略通道,其建设成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此次铁海联运班列的启程,不仅为贵州“黔货出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物流支撑,也标志着贵州在融入国家战略通道、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为西南地区与东盟市场的经贸往来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产业协同,点燃区域经济新引擎。从贵州贵阳南站启程的这趟班列,不仅是货物的简单流动,更是内陆产业从“边缘”走向“前沿”阵地的生动实践。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连接点,贵州的加入,不仅丰富了通道的货源结构,更提升了通道的整体运能。这种开放格局的升级,不仅为西南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更为我国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贡献了西部力量。

通道织网,铺就区域协同新通途。截至2025年4月,西部陆海新通道图定运行线已达23条,覆盖了成都、重庆、贵阳等西南枢纽及防城港、湛江、钦州等北部湾口岸。贵州此次开通至北部湾港的铁海联运班列,采用了固定时间、固定路线、固定车次的“图定班列”模式,每月预计发运8至9列,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运输效率,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从“线”到“网”升级的生动体现。以2025年一季度数据为例,铁海联运班列集装箱货物运量同比增长68.2%。货物发送量的显著增长不仅反映了物流体系优化的成效,也体现了消费市场对高效物流的需求和支撑。这种“硬支撑”不仅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更进一步增强了西南地区与东盟市场的互联互通程度,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物流重构,搭建降本增效新桥梁。在传统物流模式中,西南地区货物出口至东盟市场,需经历编组、中转等环节,“货等车”使得时效和成本难以控制。贵州此次班列采用的“站到站”全链条运输模式,使得企业可提前锁定舱位和运价,全程约2500公里的路线仅需5天左右即可抵达,极大地提升了物流效率。这种物流体系的重构,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更增强了西南地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预见,借助这一高效的物流体系,我国种类繁多的特色产品将搭乘铁路运输的“快车”,跨越山海,送达各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需求,让“中国制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从铁海联运班列的启程,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从物流效率的提升,到对外贸易的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宛如一条强劲的经济动脉,以其高效的物流体系,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通道建设的不断推进、持续完善与深度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必将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