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三亚手术室的心跳“逆袭”:36小时10台手术背后的生命奇迹
海南
海南 > 综合资讯 > 正文

凌晨两点,三亚手术室的心跳“逆袭”:36小时10台手术背后的生命奇迹

凌晨两点,三亚中心医院心血管疾病中心二区的手术室里,最后一位急诊患者的心电监护仪终于响起规律的节律。主刀医生抬手,缓缓摘下被汗水浸透的手术帽。在过去36小时里,他和团队完成了10台高难度电生理手术,从房颤消融到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从急诊抢救到复杂病例攻关,每一次操作,都是与死神的较量,每一次成功,都是生命的胜利。这支年轻的团队,正用精湛的技术和无畏的勇气,书写着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三个惊心动魄的手术故事,见证他们如何用创新技术打破医学桎梏。

故事一:

“消失的心跳”重生记——首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后行Marshall消融

48岁的林大姐,手轻轻摸着胸口那道触目惊心的疤痕,满心绝望。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后,房颤反复发作,她形容自己就像一台随时会熄火的老机器,生活被病痛搅得支离破碎。她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答复却如出一辙:风湿性心脏病术后射频消融成功率不足40%,希望太过渺茫。

直到,她听到三亚中心医院心血管疾病中心二区的医生说:“我们可以尝试Marshall静脉消融。”那一瞬间,林大姐浑浊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那是希望的光芒。

直到,她听到三亚中心医院心血管疾病中心二区的医生说:“我们可以尝试Marshall静脉消融。”那一瞬间,林大姐浑浊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那是希望的光芒。

手术台上,三维标测系统构建出心脏内部错综复杂的电解剖图,主刀医生方冬平教授和韦迎娜主任手指在消融导管上灵活操作,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沉稳。“注意这里,风湿病变导致左心房纤维化严重,必须精准定位Marshall韧带……”随着射频能量释放,监护仪上原本杂乱无章的心电波形逐渐变得规律有力。“窦性心律!”那一刻,手术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林大姐颤抖着抓住医生的手,声音里满是激动:“八年了,我第一次感觉心脏在正常跳动!”

这项在省内都极为罕见的技术突破,意义非凡,它标志着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团队通过巧妙结合压力导管反馈与三维建模,成功攻克了传统消融“定位难、复发高”的难题,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年来,心脏科医生在治疗持续性房颤时有了新武器——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术。这个特殊血管藏在心脏冠状静脉窦里,以前要处理它只能开胸或者穿刺心脏,就像拆墙修水管一样,既危险又容易留后遗症。新技术巧妙结合了心脏电信号治疗和血管介入技术,医生只需要通过导管往这个血管里注射医用酒精,就像用精准的化学"焊枪"让异常放电的心肌组织自然凋亡。整个过程都在心脏内超声实时引导下完成,如同给心脏装了GPS导航,既能看清内部结构又能控制损伤范围,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故事二:

无痕的守护——32分钟创造生命新时速

“老爷子有冠脉搭桥手术病史,现在又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孙霞医生听着家属哽咽的叙述,在病历上重重地标出关键点。79岁的“北京候鸟老人”王老先生,突发脑梗塞并晕厥,本身又合并多种基础病,再加上严重的冠脉病变,传统起搏器植入手术风险极高,但如果放任不管,随时可能心脏停跳,生命垂危。

王老先生的儿子不远万里从美国飞抵三亚,跑遍了三亚市各家医院,最终,将希望寄托在了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中心二区。面对患者家属沉甸甸的信任与期盼,心血管疾病二区迅速组织全区讨论与会诊,和家属进行了详细的沟通交流后,决定为老人安装无导线起搏器。

无影灯下,一场“绣花”般精细的操作正在进行。心血管疾病二区介入团队全神贯注,随着导管在股静脉中小心穿行,一粒胶囊大小的无导线起搏器被精准释放在右心室间隔部。没有需要缝合的手术创口,没有漫长痛苦的术后恢复过程,当起搏器开始工作的瞬间,监护仪上原本只有30次的心率即刻稳定在了60次。“这就好了?”术后第二天查房时,王老不可置信地摸着完好如初的胸口,满脸都是惊喜。

这项国际领先的无导线技术,无疑是高龄危重患者的福音,让他们重获“心”生,也让医学的温度在每一个细节中得以彰显 。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是将脉冲发生器和起搏电极集成在一个小型胶囊中,直接通过导管植入到患者的心脏内部,无需通过传统的导线连接。

优势:①不需要经静脉的导线。②不需要制作囊袋。③通过导管微创直接植入右心室。④无切口、无伤疤、无凸起、无束缚;⑤患者感觉不到自己装了起搏器。

故事三:

与死神赛跑的200余次心跳——急诊射频消融抢救纪实

“患者室上速200余次心跳持续发作,血压测不出!”。深夜的抢救室里,心电监护刺耳的警报声让人心惊。46岁的刘大哥在连续加班后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反复电复律及传统抢救手段全部失效。看着家属签字的颤抖双手,介入团队果断启动绿色通道。

手术台上,患者仍为室上速发作状态。主刀医生韦迎娜主任在三维导航系统指引下,将消融导管直指异常兴奋灶。“放电!”,随着射频能量释放,原本狂乱的心率再也无法发作。从推入导管室到转危为安,这场生死时速仅用50分钟。“你们不仅救了我的命,更保住了整个家庭的希望。”出院时刘大哥的爱人红着眼眶说。这种在持续室上速状态下完成消融的“极限操作”,彰显着团队应急救治的硬核实力。

科室发展掠影

从组建时每月仅有2-3台手术量,到如今年手术量突破100例;从最初只能开展基础介入,到如今掌握射频消融、Marshall消融、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等前沿技术……后续心血管疾病中心二区将逐步开展更为先进的房颤脉冲消融术及顽固性高血压的经皮去肾神经术(RDN),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先进、优质、高效、完全的治疗方式。心血管疾病中心二区这支年轻队伍,用创新突破书写着“后来居上”的传奇。墙上那面挂满锦旗的“感恩墙”,不仅记录着无数个惊心动魄的救治时刻,更见证着多学科协作创造的医学奇迹。

新技术与人文关怀交织,年轻朝气碰撞经验智慧,这就是心血管疾病中心二区交出的高质量发展答卷。站在新起点上,因为深知“每一次心跳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每一台手术都寄托着家庭的希望”,心血管疾病中心二区将继续以“心”为灯,用更精准的导管、更微创的技术、更温暖的守护,为每颗心脏护航。

凌晨两点,三亚手术室的心跳“逆袭”:36小时10台手术背后的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