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
或许没有华丽的词藻,或许没有优美的文辞
但是这些最朴素的语言,却是患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患者们来自天南海北,
每封信、每面锦旗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却映射出无数医护人员的坚守与初心也展现了一段段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
我院现开通“天南海北 纸短情长”专栏,为您展示言语质朴却掷地有声的浓浓医患温情。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语言差异往往成为护患交流的一大挑战。然而,在我院老年科,护理人员们通过创新的方式克服了这一难题。近日,一位是俄罗斯籍的船长老人和一名维吾尔族的50岁病人不约而同地给我院老年科送来了手写感谢信,这些信件背后的温馨故事,展现了医护人员如何用爱心与耐心搭建起一座超越语言障碍的沟通桥梁。
跨越语言障碍的专业护理
据责任护士陈小飘介绍,这位前俄罗斯船长因严重肺炎入院,当时呼吸急促,情况危急。幸运的是,有翻译陪同,使医护人员迅速了解病情并采取有效措施。为确保沟通无误,护士们还使用翻译软件辅助。考虑到翻译不能随时在场,陈小飘主动承担交流责任,每晚自学英语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并特别关注其日常需求,用简单英语问候和关怀,给予患者家的温暖。
为了进一步改善沟通质量,科室的所有成员也积极响应,坚持每天用三种语言——中文、英语和俄语向这位船长问早安。这种用心的服务不仅加深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心理支持。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小小的举动,能够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尊重。”陈小飘护士说道,“即使语言不通,但真诚的心意是可以跨越一切障碍的。”
创新沟通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对于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同胞而言,虽然他可以进行简单的汉语交流,但在表达复杂需求和理解医疗信息时仍存在障碍。为了更好地与这位患者沟通,护理人员主要依靠手机打字来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确认患者的症状和感受,还能详细解释治疗方案,疾病宣教,并解答疑问。
“我们发现,当涉及到具体医疗术语或个人感受时,打字交流比口语更加有效。”参与治疗的刘兴玲护士分享道:“这样可以让患者有时间思考和回应,同时也能避免误解。”
两位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感受到了医护人员如同家人般的照顾,最终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逐渐康复。他们用各自的语言书写下了对护理人员的感激之情,这些信件不仅是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更是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理解和尊重的见证。
医疗无国界,自贸港建设中的护理服务新突破
护士长王槐娣表示:“无论是借助翻译人员的专业能力,还是利用科技手段辅助沟通,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给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次经历再次证明,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语言障碍。”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疾病不会因为国界而停止传播,同样,医疗服务也不应受到语言或文化的限制。我院的老年科团队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每一次跨越语言障碍的成功沟通,每一例精心治疗的病例,都是对“医疗无国界”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我院不仅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上不断努力,也在积累服务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经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医护人员在处理跨国和跨民族语言和文化交流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为未来吸引和服务更多国际患者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