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到来,气温下降,多种“取暖神器”广受市民喜爱,但这些“取暖神器”选购或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高温、漏电、低温烫伤等安全事故,变成“伤人暗器”。12日,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海口街头采访了解到,很多市民喜爱的“取暖神器”多为电热水袋、暖手宝、暖宝宝贴、暖风机等。
“取暖神器”受市民喜爱
“因为我是骑车上班,路上风大很冷,所以每次都会在衣服里贴几张暖宝宝贴,这样骑车时不会那么冷。”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除了使用暖宝宝贴,在办公室还有小型暖风机。“冬天在办公室上班,脚特别冷,就算穿了两双厚袜子也很冷,所以为了取暖,特地买了‘小太阳’。”王女士说。
资料图
“为了取暖,家里备了电热水袋,睡前把热水袋加热后丢进被窝,等睡觉时被窝就是暖暖的,抱着热水袋睡一整晚都是暖呼呼的。”市民陈女士说。据陈女士介绍,自己家中为了取暖,还购买了暖风机。“冬天下班回家后家里都很凉,买了暖风机,一回家就把它打开,没一会房间就暖洋洋的,很舒服,目前没发生过烫伤情况。”
“取暖神器”使用不当会烫伤人
“取暖神器”给人带来温暖的同时也隐藏着烫伤人的安全隐患。
记者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市民使用“取暖神器”时虽有考虑产品是否方便,但买回家后却不注意产品使用是否安全?
市民王女士表示,暖宝宝贴是通过化学反应的加热方式带来热度,相比用电的产品会更安全,但自己买回家后未曾注意产品是否安全。“我是通过网购买的暖宝宝贴,因为很便宜划算,几毛钱一张,用起来也不心疼,有时候暖宝宝贴在一个位置时间长后那块皮肤比较疼,就会撕下换一个地方贴,一用就用到不热后才撕下。至于产品会不会有安全隐患,没有考虑过,因为截至目前没有被烫伤过。”
“虽然电热水袋充电时爆炸的新闻时有发生,但我觉得他们可能是买了劣质产品或者使用太长时间,导致爆炸,如果购买的产品合格且在使用期内使用,我想是不会有安全隐患的。”市民张女士表示,自己每天晚上都用电热水袋暖脚睡觉,虽然有时热水袋敷着的地方会被烫红,但是把脚挪开就好了。“只是烫红了而已,把脚挪开,一会儿就不疼了,所以没什么问题的。”张女士说。
“取暖神器”有安全隐患?有些市民对此非常注意。市民刘女士认为,虽然暖宝宝贴不需要用电,但是通过化学反应的加热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可控制的情况,如果使用了配比不正确的暖宝宝贴,温度也许会超出安全范围。而其包装也存在安全隐患,万一一次性取暖片包装破损,里面的材料接触到皮肤或是进入眼睛、口鼻,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我从来不用这些‘取暖神器’,都是直接泡脚后睡觉。”刘女士说。
低温也能烫伤
据了解,有一种烫伤名为低温烫伤,有点类似“温水煮青蛙”,是指50℃左右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发生初期,触及到的只是人体的表皮,如果及时撤离热源,损伤完全可控,但如果对温度产生适应性,就很难及时察觉,从而导致热量渗透进入更深层的组织,造成烫伤加重。
据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温度只要达到44℃持续6小时就可以造成皮肤的损伤。
市面上常见的几款取暖设备,能达到的温度各不相同,但整体上实际使用的平均温度都在40-50℃之间,处于低温烫伤的“高发范围”!婴幼儿、老年人、瘫痪病人或醉酒者,往往因感觉反应较迟钝,成为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
相关专家表示,千万不要以为“觉得烫了躲开就好”,等感觉出来的时候可能已经形成烫伤了!尽管这类烫伤的创面面积看上去较小,早期大多只是红肿、水泡、发白,但实际可能损伤深至皮下组织、肌肉等。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接触热源的时间,时间越长,皮肤受损程度越重。
烫伤急救,牢记这“5字诀”
烫伤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接触时的最高温度和接触时间,所以记住脱离热源,迅速降温,然后利用现场条件迅速开启“冲、脱、泡、盖、送”五大急救步骤。
一冲:当发生烫伤事故时,要尽快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处至少20分钟以上,以降低皮肤表面的热度,减少对皮肤的进一步损伤。
二脱:充分的冲洗和浸泡后,在冷水中小心移去衣物。如果伤口与衣物粘在一起,要小心剪开,避免强撕。
三泡:疼痛明显的,可持续在冷水中浸泡10-30分钟,用于缓解疼痛。
四盖:用无菌纱布轻轻盖住患处,如果没有纱布,可用清洁干燥的毛巾代替。切记不要用有毛状、絮状的物品覆盖,避免与伤口粘连。
五送:赶紧送医院医治,不要私自涂抹任何物品。